-
海西地区,通常指的是中国西部的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,这里的发展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:
1. "资源优势":海西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如锂、钾、盐、铜、铅、锌等,被誉为“中国的聚宝盆”。随着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,这些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。
2. "区位优势":海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,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。它不仅是内地与西藏、新疆等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,也是中国与南亚、西亚国家交流的重要节点。
3. "政策支持":近年来,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。海西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,也将受益于这些政策。
4. "生态环境":海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,这为旅游业、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5. "基础设施":随着青藏铁路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海西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,有利于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。
综合来看,海西地区的发展潜力较大。在资源开发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升级等方面,海西地区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当然,这也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,充分利用资源优势,创新发展模式,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
举报 -
辛国斌在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,今后五年,是海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,也是加快推进“两区”建设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当前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,机遇和挑战并存,机遇大于挑战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,正视自身差距,有效应对挑战,科学谋划未来发展。
今后五年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
总体要求: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目的,围绕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,全面推进效率海西、活力海西、和谐海西、绿色海西建设,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,胜利完成“十二五”奋斗目标,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,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,走出一条符合海西实际、具有海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。
奋斗目标:在圆满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的基础上,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,在全省实现“三个领先”和“三个突破”,与国内发达地区一道步入全面小康。
“四个海西”
效率海西: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提高行政组织管理效率,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,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领域和环节。
活力海西: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改革,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着力完善市场体系,促进经济兴旺发达、社会生机勃勃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。
和谐海西: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,努力扩大劳动就业,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协调,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同步,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。
绿色海西: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实现资源综合利用,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,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。
辛国斌在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说,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新海西,是一个科学发展、生态文明、人民富足、团结和谐、充满活力的新海西,是全州各族人民普遍感到幸福满意、引以自豪和更加热爱的新海西。我们坚信,经过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团结
奋斗
,五年后的海西,经济发展一定会有大的跨越,发展质量一定会有大的提高,人民生活一定会有大的提升,社会和谐一定会有新的局面,海西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!“三个突破”
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,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得到完善和拓展,定位清晰、错位发展、布局合理的园区格局全面形成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。城乡发展更加趋于协调,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,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,对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示范带动。对外开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。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,形成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开放格局,成为西部地区开放新高地。
“三个领先”
转型跨越发展领先。“两个示范区”基本建成,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,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,努力进入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五位,成为推动青海发展重要经济增长极,努力形成“承内启藏”、“承内启疆”的中继站和桥头堡。民生保障水平领先。城乡居民收入二元结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,城镇化率达到75%以上,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,差距力争缩小到2:1,人民幸福指数居于全省前列。社会管理创新领先。十大重点项目全面建成,相关公共服务系统向基层延伸,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,实现网格化、信息化、组织化、常态化、规范化管理和服务,使海西成为全省最为安宁、最为和谐的地区。
举报 -
举报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