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此刻,在欧洲超市的货架上,来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枸杞正与蓝莓、蔓越莓并肩而立;而在近万公里外的格尔木,一群学生正在探寻枸杞的“秘密”——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正通过一条独特的研学路线悄然展开。
10月15日,“红杞风光别样美 高原研学探海西”活动中,研学团队成员一路向西,驶入古丝绸之路南道羌中道的重要驿站格尔木市。20名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出发:为什么柴达木的枸杞能走向世界?这颗小小的红色果实背后,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?

一颗枸杞的全球之旅
探访枸杞产业是本次研学活动的重点。“格尔木市的枸杞产业,政策扶持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,这为枸杞出口持续注入动能。亿林枸杞等多家枸杞出口企业产品远销法国、德国、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”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,格尔木市农牧局副局长王伟伟介绍起了小枸杞的全球之旅。

格尔木市枸杞种植始于2008年,历经17年发展,已形成郭勒木德镇、大格勒乡、乌图美仁乡、农垦集团四大产区,种植面积达10.55万亩,占格尔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81.2%。2024年,枸杞干果产量达2.51万吨,总产值7.99亿元。
研学团队走进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。这家公司成立于2007年,近20年来,公司主创者坚守着一个信念:让柴达木枸杞走向世界!这一路走来,公司遇到了不少困难,第一个难题就是种苗的改良。
“以前我们的种苗挂果率不理想,种100株苗成活的只有70株左右,尝试过很多办法,也投入了很多资金,都没有成功。后来,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帮助下,我们将枸杞苗木改良,一款适应海西气候环境的枸杞苗成功试种。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产出的枸杞鲜果送往德国做欧盟有机认证,结果指标全部合格,当年,我们的枸杞就打入了德国市场。”公司办公室主任韩锋林记忆犹新。
第二个难题就是打造柴达木枸杞药食同源的问题。“以前,我们的晾干工艺多为高温烘干处理,后来在专家指导下,我们将高温烘干变为阴干炮制工艺,最大限度锁住柴达木枸杞的药用价值。”韩锋林说,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中,小枸杞成了大产业,现有有机枸杞种植基地1万亩,年产两千多吨有机枸杞鲜果,产品80%出口欧洲。
如今,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号角吹响,企业又一次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“建成8.7万余平方米的标准现代化车间,成为全国中药材新版重点培训单位之一。柴达木枸杞目前已远销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。”韩锋林介绍。
目前,格尔木市已有6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,认证面积1.8万亩;8家生产主体通过绿色认证,认证面积0.57万亩。一些企业同时获得中国、欧盟、美国三大有机认证,品质实力获全球公认。
今年,小枸杞的实力不菲。1月至7月,格尔木枸杞出口强劲,领跑全州全省,出口额达1211.56万元,占全州出口总量的87.57%,占全省枸杞出口总额的81.91%,成为青海枸杞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“排头兵”。
研学团的同学们无不震撼于这样一颗小果实,竟能发展成大产业。“我最想和企业主创者聊聊他的创业经历,我的家乡在玉树藏族自治州,也有很多特别好的特产,我也想把这些好东西销往更远的地方。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青海、知道我的家乡。”来自玉树州囊谦县的南加说。
打卡红色地标 让人热血沸腾
通过一颗红枸杞的串联,同学们来到了格尔木国防教育展示馆。一进门就有一种“穿越”感,从盘古开天的神话,到诺木洪文化的古岩画,再到唐蕃古道的商贸传奇,昆仑文化几千年的脉络铺在眼前。
再往上来到三楼,气氛瞬间被切换。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、青藏公路建设的艰辛过往,让同学们感慨不已。
“坦克、导弹、直升机还有辽宁舰模型,太震撼了!”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琪楠眼前一亮,凝视着馆内的各种国防武器模型。“我为中国骄傲!我为生在伟大中国、伟大时代自豪。”李琪楠说。
参观结束后,同学们有一致的感受,这里不只是看展,更是把文化根脉和红色基因,用大家都爱听爱看的方式讲活了,让人热血沸腾。
研学之旅连接历史与未来
转场将军楼公园,大家到了另一股红色热流中。10月的将军楼公园满是秋意,讲解员许重玉指着展柜里的铁锹介绍:“看这上面的‘慕生忠’几个字,这是当年将军和战友们修青藏公路的印记。”老师和同学们立马围过来。
这座1956年建的二层小楼,是格尔木第一栋楼,如今虽略显沧桑,却是国家级4A景区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成了格尔木市最火的红色打卡地,让““两路”精神”变得能摸得着、看得见。
啥是““两路”精神”?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顽强拼搏、甘当路石,军民一家、民族团结”。
“两路”精神的内涵就藏在青藏公路纪念馆的细节里——馆内泛黄的修路图纸、战士用过的油灯,再配上“7个月零4天修通青藏公路”的故事,瞬间让人脑补出战士们顶风冒雪,在戈壁上“啃”出公路的模样。
将军楼正对面耸立着两株“将军树”,更是必打卡点。一名同学跑过去摸着树干感慨:“这是慕将军和战友们亲手种下的,如今都长成参天大树了!”
“我们进企业、部队和学校宣讲,吸引大家来拍纪录片、写文艺作品,让‘‘两路’精神’熏陶更多人。”许重玉眼神坚定。
如今的将军楼早不只是文物,更是让人“重走青藏路”的红色教育基地。““两路”精神”早已融进格尔木的城市血脉中,这座因路而生的城,正以将军楼作为重要站点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。
夕阳西下,一天的研学行程满满当当。格尔木的枸杞田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这些红色果实已不再仅仅是农产品,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、自然与人文、本土与全球的纽带。通过政策推动、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,格尔木枸杞跨越千山万水,现身欧洲超市的货架,亮相国际性展会。
这颗红枸杞的国际之旅,正见证着青藏高原与现代世界的对话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蔡肇宇
举报
